5月26日,《南方》杂志记者从广东清远英德市委宣传部获悉,近日,英德荣获“全国县级文明城市”称号。
英德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,户籍人口超过120万。自2015年起,历经十年时间,英德历届党委政府锚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,严格对照创建要求,一届接着一届干。特别是近年来,英德紧抓深入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的历史机遇,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市委、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,深入践行“创建为民、创建惠民、创建利民”的理念,大力推动功能聚合、资源整合、力量融合,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。

图为英德市城区一角。英宣供图
一
精神文明建设,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,深化改革创新,广泛动员社会参与,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。在这一点上,英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。
英德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“英德市委十大行动”,巧妙地将创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工作与“网格化 + 信息化”“网格员 + 信息员”模式相结合,建立起社区包联共建工作机制。城区5个社区被细分为100个网格,党员干部主动“亮身份、听民意、送服务、解民忧、做表率”,积极投身社区微治理。他们调度4000多名干部职工下沉网格,开展环境治理、政策宣传、文明劝导等惠民活动,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创建工作提质增效。
基层党组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,广大党员则是先锋模范。英德充分发挥这一优势,在全市组建党员突击队、志愿服务队、邻里先锋队,试点开展党员包楼联户服务群众工作工程,深入推进“文明安全进万家”活动。1万多名党员干部扎根基层,构建起“党政齐抓、市镇联动、全域创建、全员参与”的良好工作格局。
文明如潺潺血脉,一系列活动的开展,让文明深深浸润着英州大地。英德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作用,建强用好325个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、32个文明实践点(基地)以及836支志愿服务队伍。11万名志愿者活跃在文明实践一线,带动全市人民争做文明风尚的培育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。2024年以来,英德开展了824场次移风易俗主题文明实践活动,如“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”“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倡导婚恋新风尚”等。此外,该市还利用“大榕树下小讲堂”、赶集日、社工入户等时机,组织志愿者深入村(居)宣传移风易俗,打造出多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。

图为英德市城区航拍。英宣供图
好人好事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,英德持续10年举办“最美英德人”评选活动,选树出各级好人及道德模范1000余名。“中国好人”傅继成、李鼎新,全国劳动模范张秋华等一批先进典型和道德榜样不断涌现,引领和带动广大市民群众以先进模范为榜样,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。英德还建成粤北首家县级“好人馆”,展示434名好人的感人事迹,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,为打造“尚德之城·文明英德”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。
市民素质的显著提升是文明城市创建最珍贵的成果。英德通过开展交通整治、文明劝导、增设市政基础设施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引导群众养成文明意识。如今的英德,不仅有干净整洁的城市“颜值”,更有内外兼修的城市“气质”。
二
在文明城市创建中,英德不局限于城区,而是城乡一体推进,实现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。
今年3月,横石塘镇仙桥村黄祖塘村民小组,一场别开生面的邓氏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温情上演。齐种树为乡村添新绿、移风易俗快板舞倡导文明新风尚、歌舞《我们的时代》……别开生面的活动环节为这次外嫁女返乡增添了文明新风尚。
一直以来,宗祠庆典、“外嫁女回娘家”等各类民俗活动,是英德市民群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。英德立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,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“五大行动”为抓手,通过创新形式,围绕移风易俗主题,将树立文明乡风植入文明培育、融入文明实践、汇入文化传承,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地见效,逐步改变农村地区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旧习俗、旧观念,推动形成了绿色、健康、科学的乡村文明新风尚。
乡村文明新风的滋养,也让英德涌现出了一批好人好事。
广东好人邓红梅作为白沙镇双星村村干部,她不仅孝老爱亲,还情系妇女工作,经常看望村里的五保户,帮助独居老人送医买药,组织村里孩子开展健康活动;中国好人傅继成十年如一日赡养非亲非故老人,并把老人的女儿培养成医学硕士;全国自强模范、独臂医生曾建强,从一名残疾人到助残先锋,他创办的诊所和药店,不仅治病救人,更成为当地残疾人的避风港。
英德还注重发挥“文化传承”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。各镇街选送民间民俗、非遗、歌舞、客家山歌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艺节目,通过“多彩民俗迎新春欢乐喜庆过新年”民间文艺汇演等平台集中展示,既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,又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了文化自信。

英德市周末“艺”小时品牌活动现场,演员演唱客家山歌。英宣供图
产业兴旺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。近年来,英德紧紧抓住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机遇,加快构建“2+2+N”十百亿农业产业体系,全力打造英德红茶、西牛麻竹笋两大百亿产业和清远鸡、丝苗米两个重点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蚕桑、蔬菜、甘蔗、肉鸽、水产养殖等“N”个特色产业,加快培育特色镇村,推动英德市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,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。
2024年底,英德麻竹笋种植面积达86万亩,英德麻竹笋产业成功突破百亿,联农带农超过7.29万人;而英德红茶种植面积超18万亩,带动从业人员15.5万人,不久前,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1.78亿元,首登全国红茶榜榜首。

图为西牛笋农在收笋。英宣供图
如今,走进英德大大小小的镇村,目之所及都是一幕幕崭新变化:乱搭乱建不见踪影;利用边角地建起来的小果园小菜园成为“转角一景”;农贸市场整洁亮丽;江边碧道蜿蜒向前;公园绿地上,绿植与红花掩映……英德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不仅注重“面子”,更有“里子”。
三
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。
英德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,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
洋塘西路完成破损路面修复和黄土裸露整治,居民坦言“现在出行安心又方便”;城南社区通过水渠改造消除内涝隐患,“雨天不再提心吊胆”成为居民共识;针对峰光市场拥堵顽疾,仙水塘村实施道路拓宽与停车位增设工程,实现“旧巷焕新颜”的人居环境蜕变……
市容市貌“焕新颜”是英德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效体现。近年来,英德积极实施“创文微实事,改善大民生”行动,以“微”“实”“快”,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小事、实事、难事。近三年投入200万元实施“微实事”项目,截至今年5月中旬,已完成“微实事”114项;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个,整治城区背街小巷443条,铺设排水、污水管网61千米等,市容市貌焕然一新。
英德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幸福感、获得感,还来源于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改善提升。英德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,将85%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,让群众共享创建成果。
在教育领域,英德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,近三年新增学位5715个,推动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项目全面开工,提供了解决东华中学历史遗留问题和增加市区公办学位的“双赢”方案,推动市九小提前一年建成招生,推动西牛镇等6个镇顺利通过教育强镇复评验收,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。
在医疗方面,英德探索建立了“县—片区—镇—村”四级医共体运行体系,形成了当地群众30分钟可享受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医疗服务圈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3个,省卫生镇12个,清远卫生镇19个,英德市人民医院和英德市中医院相继创建为“三甲”医院,大病不出县、小病不出镇的就医格局逐步形成。同时大力发展养老事业,建成清远市县域规模最大的英西北区域性敬老院并投入运营,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。

图为英德市第九小学。英宣供图
随着北江西岸滨江公园、“月桂湖灯光秀”等城市地标景点、国道358线英城至大湾段改建工程、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等大批工程项目的开工和相继建成,英德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将持续提升,文明之花将在粤北大地绽放。
英德表示,将以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为起点,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,坚持“创建为民、创建惠民”理念,深化文明内涵,在精管善治中提升城市温度,于共建共享中凝聚文明力量,奋力谱写“文明常驻、幸福常新”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丨许俊仟
【通讯员】钟履双、黄振生、刘海军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陈地杰 陈冰青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郭芳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
- 2025-10-112025年9月28日江苏宜兴市瑞德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价格行情
- 2025-08-19你行,你上!出门约赛来不来_运动_消费_体育
- 2025-07-07扁担女孩分数出炉后续!母校本科上线率低,当地回应,班主任辟谣_刘燕_成绩_母亲
- 2025-06-27入选“全国县级文明城市”,广东英德凭什么?
- 2025-06-25央企创新ETF:6月5日融资买入5.75万元,融资融券余额131.93万元
